导语:
“最近,我的‘信息茧房’被ADHD攻占了。看着视频里一条条‘症状清单’:拖延、忘事、注意力涣散……里面的每一条都在对我喊:‘嘿!你!就是你!’——且慢!在您给自己扣上‘ADHD’的帽子之前,这份‘赛博确诊通知书’,恐怕还得先打个问号。”

(一)一场全网的“对号入座”,为何我们总能全中?
打开任意一个社交平台,搜索#ADHD#,你会发现一个庞大的“病友”社区
“学习5分钟,刷手机2小时,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?”
“脑子里同时开着五个弹窗,老师的话从左耳进右耳出?”
太熟悉了,对不对?这种强烈的共鸣感,正是“赛博确诊”的起点。这背后有著名的“巴纳姆效应”在作祟——一如世纪初的星座、近几年的MBTI,我们总会轻易相信那些笼统的、普遍的人格描述精准地揭示了自己。
(二) ADHD的真面目:它远不止是“分心”和“多动”
(1)神经递质功能异常
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调与多基因遗传因素有关,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是癫痫和ADHD发病的关键因素[1]。

(2)大脑结构和功能紊乱
大脑功能网络异常,进一步加剧了神经递质和内分泌的紊乱,与执行功能、注意力调控相关的前额叶皮层,在功能上出现失调。
(3)ADHD的遗传背景
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遗传背景,ADHD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其遗传率高达75%至80%[3]。
(三)表现
ADHD,广义上涵盖各类负性情绪、情绪失调及情绪不稳定,这些问题可能表现为明确的焦虑、抑郁、恐惧等症状[2]。

1.注意力不集中,经常性地无法关注细节;别人跟你说话时,常显得心不在焉;
2.多动,经常手脚动个不停,或在座位上扭动;
3.冲动经常在别人问题还没问完时,就抢答答案
(四)行动指南:如果你怀疑,正确的下一步是什么?
1. 放下手机,停止自我审判
2. 寻求专业的“金标准”诊断:明确告诉医生,“医生,我怀疑自己有成人ADHD,想来做一个专业的评估。”

3. 拥抱任何一个结果:
如果确诊:恭喜你,你不是“懒”也不是“作”,你终于找到了答案!
如果未确诊:更值得恭喜!这意味着医生帮你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,并可能帮你找到真正的原因(比如焦虑、压力或睡眠问题)
结语:
认识自我的道路,不应该始于算法的推送,终于随意的定论。ADHD不是一个用来推卸所有责任、解决所有困难的“万能筐”,而是一个需要被严肃对待、科学干预的精神疾病。

别再刷了,去预约医生吧。那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!
参考文献:
[1]王丽君,张心怡,刘曌. 儿童及青少年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[J].儿科药学杂志,2025
[2]张劲松,赵欣,薛征,等.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情绪问题中西医协同诊治方案的专家建议[J].教育生物学杂志,2025,
[3]陈宏,李可心,杨丽英,等. 病证结合驱动儿童 ADHD 共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研究进展[J/OL].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,1-11[2025-09-06]
编辑:周锦烨
责编:傅靖凯
审核:熊永通